快来学学山东的酒文化,你的酒量在山东排第几?

    分享到:
    点击次数:537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21日18:05:33 打印此页 关闭

    山东是孔孟之乡,更有著名的五岳独尊泰山、海上“第一名山”崂山、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等旅游资源,更有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著名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等历史文化名人、2019年山东省的GDP位列全国第三等等值得夸耀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闪光点,一提起它,全国人民都会竖起大拇指。是什么呢?对的啦,就是“酒”。

    山东人不仅能喝酒,而且喝酒的道道儿特别多,用山东话说就是“好(hào)哈酒啊”。这个能喝酒确实成了山东人的标签。

    《2018天猫酒水线上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安徽位居酒水消费热度排名前五的省市。显然此报告只代表了天猫平台,线上销售平台不止天猫一家,所以数据是不全面的。

    2018年山东省人口超过1亿,从人口数量上来看我们大山东就占了非常大的优势。山东的白酒品牌没有像洋河、汾酒这样的知名度,不知道外省的人有没有听说过山东省的白酒品牌,扳倒井、浮来春、古贝春、云门春、鲁源、景芝、兰陵、琅琊台、泰山特曲、孔府家、秦池等等。说道秦池,可能在大家印象中只是曾经的央视标王。酒是人类古老的一种饮品,那山东都有哪些“酒文化”,山东人有多能喝酒呢?

    山东酒文化一:酒文化的继承

    在我们老家,老一辈人眼里,酒好像是提神抗疲劳的良药,不喝一点小酒,就没法下地干活。

    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从小就看到爷爷饭桌前有一个从来不会干的酒瓶或者酒桶,那时候我总是懂事的说,爷爷少喝点酒。还在心里暗想,幸亏爸爸不爱喝酒。但是等我长大了,发现父亲饭桌前也长出了这样一个神奇的酒桶,从来不会干也从来不会满。

    现在我的年纪,为了应酬也不得已要喝酒,但是心底里是拒绝的,每到这种需要喝酒的场合总是往后退。我也在想,等我不惑之年会不会饭桌前也会长出一个这样的神奇酒桶。每一个家庭,每一代人都有文化的传承,也许是酒文化,也许是职业,我们统称为家风吧。我觉得不光山东会有这样的传承,其他的地方也会有。虽然山东人爱喝酒,但是我们一直在延续和传承老一辈人的艰苦朴素,勤恳劳动的传统。如果真的没有了酒,会不会也丢失很多值得我们弘扬的文化和经典。当然,喝酒关键是要适度。

    山东酒文化二:无酒不成席

    好像这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的,只不过这个酒的含义很广,可能是红酒、饮料酒、果汁、啤酒等等。而在山东无酒不成席的这个酒,基本上是白酒。

    大到结婚、生孩子、升学宴请亲戚朋友,这个时候的酒就要精挑细选,从酒的度数、品牌、包装、瓶子的外观、价格等等各个方面都要选择、考虑,既不能有失礼节,又要有所寓意。小到家里突然炒一个好菜或者有人学到什么新技能等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理由拿出来喝上一顿。而没有酒,重要场合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个人的小场合没有酒,这一顿饭菜吃的就没有滋味。

    山东酒文化三:经典的酒桌文化

    一说到山东的酒桌文化,很多外省人可能就要神吐槽啦。的确,作为山东人,我对山东的酒桌文化也特别反感,因为不管怎么做,总感觉服务不周,总觉得会被别人指点。

    第一、邀请客人

    在山东邀请客人也是有讲究的。从邀请人的角度分析,要给被宴请的人分配角色,也就是分清每一个人的地位。

    编剧、制片人是主陪(就是花钱请客、控制全场的那个人),导演是副主陪(按照主陪的意愿完成这次宴请的主要内容),一号主角是主宾(最尊贵的那个客人),二号主角是副主宾(和主宾相比稍微次要一点的客人),三宾以后都是配角,三陪以后都是群众演员。

    第二、入座

    山东人的繁文缛节在今天似乎显得格外严重,喝酒入座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非要三请四让五作揖不挣个面红耳赤,是坐不下来的,好像那个座位上有钉子。

    今天以标准的八人桌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山东人的酒桌文化。八人桌的座次见下图,其实不管坐在哪个位置,菜都是一样的味道,但是坐错了会很不舒服,佳肴有可能变“毒药”。

    一般情况下,主陪和主宾的位置是领导或德高望重之人,副主陪是酒量很好、能说会道,会搞气氛的人,其他的配角或者群演就无足轻重了。

    第三、喝酒

    上菜之后,如果是转桌,应该先把菜转到主陪或者主陪与主宾的中间位置,由主陪和主宾先吃,再顺时针转,依次品尝。上的每一道菜按照规矩都是这个样子,这样显示了对宾客的充分尊重。更尊重的做法还有,其他陪酒的人需要给主宾或主陪夹菜,这样更突显了花钱人的地位。

    喝酒的顺序是,主陪先讲话,也叫“提酒”,那就开启了这一段漫长的不能安心吃饭的旅程。讲话的内容切合宴请主题,喝的每一口酒都有说头,用山东人的话讲“喝酒造个谣”。

    主陪喝酒定量,一般按照酒店一次性杯子,大约二两半的容量为例。然后再有副主陪提酒,喝的次数不能多于主陪的次数。两位进行完了,大概一个小时,两杯、半斤酒就下肚子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吃的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像三陪四陪这种基本没怎么吃饭,因为一直在倒茶、夹菜、转桌、做服务。

    下面再由三陪敬酒,注意,这个时候三陪四陪一般会是年轻人或者辈分小的人,如果是深谙酒桌文化的话,就会说“敬酒”,而前面两位说的是“提酒”。这两位按照角色,喝酒的次数要比前面两位的都少,酒的量也少,这两位进行完,基本上喝到第三杯的半杯,也就是两杯半。

    如果宴请的客人也很能喝酒,以上提到的酒,他们都喝掉,那在山东人眼里,算非常厉害的了。接下来,再由三宾、四宾提酒,他们喝的量一般与三陪四陪的量是一样的,这样进行完之后,就喝完了差不多三杯,也就是七两。

    接下来是副主宾和主宾提酒,他们如果酒量好,也可以多喝,如果酒量一般,也可以少一点,基本上所有人都说完话,喝完全场四杯完成,就是一斤酒。

    以上说的程序是基本操作,是全员同步进行的,以上说的酒量是全员都要喝的,每个人说完话,其他人都要按照这个人的要求喝到相应的量,每人四杯也就是一个人一斤。也可能少一点,但是基本上在七八两以上。如果席间进行的很愉快,完成了基本操作以后,还有附加操作,就是相互敬酒,这个就要看个人的酒量了,可以少喝,也可以尽兴喝。

    这样基本操作和附加操作都完成以后,时间大约过了三个多小时,酒量大约在一斤左右。

    最后会由主宾总结陈词,然后放下酒杯,开始吃饭。在山东的很多酒店,服务员是要赶人走的,要不然,进行到深夜也有可能。

    虽然都是山东人,但是各个地区之间,以上的流程和操作,也都不是统一的。所以有人在本地可能战无不胜,去了外地也有可能被弄的晕头转向,喝的不省人事。

    现在这个年代还好一些,如果确实不能喝,也不会强求。如果是八九十年代,两千年这个时候,客人喝不醉就好像没有招待好,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在路边蹲着人,那肯定是在亲戚家喝多了的。

    在山东不喝酒,基本上没朋友,没有一点酒量,别人基本不会请你出去吃饭,所以在山东要想混的好,喝酒少不了。

    如果没有一点酒量,怎么敢行走山东江湖。你的酒量在山东能排在第几呢?

    图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条:谈销售行业的酒文化 下一条:盘点历史上的山东名酒